圖為東方汽輪機葉片加工產線
這里,曾是三線建設的重要腹地,也是“挑大梁”的工業大省;這里,生產全國60%的核電產品,也供應全球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這里,2023年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3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07家,為市場經營主體釋放政策紅利超過860億元……“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四川站近日舉行,經過為期一周的調研采訪,記者深深感受到,四川,這個以重型機械裝備、航空航天工業和核能工業澆筑起工業經濟脊梁的西部大省,正昂首闊步邁向新型工業化新征程。
研發創新:積淀厚、動力足
1958年,長虹創立。經歷近60余年發展,老牌制造企業長虹打造了多個“第一”:冰箱壓縮機年出貨量超7500萬臺,連續11年保持全球第一;高速背板連接器、軌道交通電源系統、互聯網模組等多個產業居全國首位。如今,長虹在研發與生產方式創新方面持續發力,建成行業首條“5G+工業互聯網”智能電視大規模定制生產線,擁有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49個,在FLASH放療設備、量子動態絕對重力儀等一批重大項目上取得關鍵技術突破。
1966年建廠的東方汽輪機,自投產以來已經累計生產發電設備超過5億千瓦,至今已建成行業首個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底座的5G全連接數字化工廠,將核心產品研發周期縮短30%,勞動生產效率提升60%以上,產品一次合格率超過99%,能源利用率提升20%。
1970年,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煉出第一爐鐵水。而今,攀鋼集團已建成8個國家級創新平臺有限公司,連續6年在全國鋼鐵企業專利創新指數排名中位居前列。攀鋼集團成都先進金屬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古今介紹道:“攀鋼生產的鋼軌占據國內40%、全國出口60%的份額,在雅萬高鐵、瑪雅高鐵等標志性海外項目中發揮了突出作用。”為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攀鋼建立了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攀西地區豐富的釩鈦磁鐵礦資源,加快發展釩鈦特鋼產業,廣泛應用在航空航天和高端民用領域。
工業經濟幾十年的發展為四川培植了深厚的技術經驗。在新型工業化推進過程中,四川展現出強勁的研發創新動能。2023年,四川實施產業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提升項目142個,先后批建氫能、先進水電裝備、動力電池和釩鈦4家省級創新聯合體,精準醫學、超高清視頻、高端航空裝備等3個平臺升級為國家級產業、制造業、技術創新中心。
“我們堅持把工業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翟剛說。2023年,四川培育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36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4個,新認定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30家。為加強產業技術領域重點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組織實施142個產業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提升項目,有22個產業技術能力也成功實現了揭榜。積極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開展關鍵技術產品核心工藝一條龍的應用示范。
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道路上,四川產業界仍在尋找增長新動能。吉利四川商用車有限公司運營總監童宣榮說:“企業將加大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攻堅力度,圍繞純氫加純電的核心研發路線,不斷推出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新能源商用車產品。”成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何陽表示,創新中心正基于工業大模型打造人工智能平臺,嘗試通過語音實現機器人控制。科技推動工業經濟持續增長的上限,四川工業界仍在不斷求索。四川科倫博泰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首席戰略官馮毅介紹,科倫藥業正在嘗試利用AI(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新藥的方式,將AI用于大分子藥物發現環節,相較于原先靠研發人員手動組合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研發效率。
產品創新:核心強、市場廣
“卷卷卷,好,再用力卷一下。”在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倫藥業”)調研時,記者現場體驗了一把護士的工作。在現場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記者在幾秒鐘的時間里完成了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的配液混合過程。科倫藥業技術主任朱仲強稱:“在該產品出現前,一次輸液所需的一袋營養液需要專業護士在清潔區花費半個小時的時間。”而科倫藥業生產的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憑借全自動化的生產線改造和自主研發的藥劑包裝袋,不僅將配藥過程大大簡化,還把藥劑價格從1000元以上拉低到幾十元,使其成為一款備受市場歡迎的“拳頭產品”。
科倫藥業只是四川制造為市場貢獻具有全球競爭力優質產品的縮影。
四川宏華石油設備有限公司,以油氣勘探開發裝備的研究、設計、制造、總裝成套的大型設備制造為主營業務,產品遍布美洲、非洲、中東、中亞、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當前正有1000余臺該公司提供的設備在全球作業,約占全球鉆機總數的14%。英杰新能源以工業電源、充電樁、電化學儲能系統研發及制造為主營業務,已取得北美UL認證,將產品成功銷往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四川英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少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自主研發的充電樁可編程功率控制器大大降低了充電樁的故障發生率,也成為產品出海的制勝法寶。四川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偉平介紹稱,寧德時代四川工廠2023年電池出貨量共計103.4吉瓦時,約占全省98.19%、全國11.65%、全球8.59%。
四川已建成全球第一的釩制品生產基地、釩電池儲能產業全國領先;建成全國最大的鈦原料加工基地和國內最大的鈦白粉生產基地;初步建成世界級鋰電產業基地,基礎鋰鹽、正極材料產能位居全國第一,負極材料產能位居全國第三,在全國率先構建形成“鋰資源開發—鋰電材料—電池制造—系統集成—終端應用—廢舊電池梯級開發及綜合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產業集群和生態體系;在晶硅光伏產業方面具有全球話語權,硅料、電池片產能居全國第三,其中多晶硅產能占全球六分之一,全球前十強光伏企業有六家在四川布局,通威太陽能電池連續六年出貨量全球第一。
現在的四川,正以標志性產品引領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四川省制定落實國家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任務實施方案,出臺10項支持政策,建立由省長任組長的專班推進機制,起草了《四川省標志性產品認定辦法(暫行)》,現已梳理出60個省級標志性產品和第四代核電裝備、固態動力電池、人形機器人等10個未來產業標志性產品,正加緊遴選領軍企業,以產品為核心引育壯大上下游配套企業,進一步推動韌鏈強群。
體制機制創新:聯結緊、平臺忙
在四川,記者看到,“平臺”正在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但要想使“平臺”發揮作用,絕不是像批地蓋樓安設備那么簡單。“平臺”的生命力在于聯動、對接、互通有無,是把人、地、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迸發出新的火花。
在綿陽調研時,一項名為“周六早餐匯”的制度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綿陽市以“抓發展核心是抓企業,抓企業關鍵是抓服務”為理念,原則上每期邀請13名實體經濟企業家、2名金融機構負責人、5名市領導和市級行業部門負責人共進早餐,搭建起政府、企業、金融機構扁平化反映平臺。自今年1月以來,已圍繞制造業“智轉數改”、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等主題開展8期活動,共計104名企業家、16名金融機構負責人受邀參加,政府機構收集到問題77個、辦結36個。
一手牽著企業,一手牽著專家團,線上線下溝通招引,綿陽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資源交互樞紐。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綿陽實施“科技顧問”“科技助理”制度,聘請16名院士擔任“科技顧問”,遴選89名懂科技、懂市場的人才擔任“科技助理”,進院所、進高校、進企業收集技術需求和科技成果,常態化組織骨干企業住戶走訪當地科研院所,促進企業需求與院所高校科技成果精準對接。為打通與全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資源鏈接渠道,綿陽打造“云上大學城”“云上科技城”,邀請與當地產業結合度高、學科優勢強的“雙一流”高校“云上”入住,建成多維度科技創新數據庫。人動起來了、資源互通了,產業發展也就活起來了。
在成都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機器人中心”),記者看到“中試”平臺的實體化呈現。這里擺放的技術操作臺,可滿足國家職業技能大賽工業機器人專業培訓和實訓所需,涵蓋工業機器人操作中所需的編程、焊接等6項工藝。機器人中心業務經理秦大方介紹道:“若一位學員能夠從0到1掌握所有工作站的操作工序,就具備了我國工業機器人系統檢測和運維員的基本職業素質。”而為工業機器人行業培育所需人才,只是機器人中心諸多職能中的一個。機器人中心圍繞機器人產業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建設集應用創新、技術創新、中試孵化、產教融合、人才培育等功能為一體的“四平臺、一基地”,實現從資金鏈保駕到科技成果轉化,再到人才后備軍培育的一站式服務。
記者了解到,為使當地企業發展阻力更低、活力更足,四川省實施了一系列的企業培育、服務政策。開展助企紓困活動,“萬人助萬企”,完善“服務專班+服務專員”幫扶機制和企業困難問題分級辦理制度,開展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專項行動,提前完成上報國家臺賬無分歧欠款清償任務。加大財金支持力度,結合發展需要新增安排資金20億元,集中力量推進新型工業化,跨部門整合工業、科技、外經貿、預算內基本建設等專項資金,對經濟基礎好、綜合貢獻大、發展后勁足的高新區和經開區予以重點激勵,同時對產業鏈群、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企業培育予以重點支持。
來源:中國電子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文章、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僅用于學術分享,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做刪除處理!